COMET職業能力測評國際聯盟 德國不來梅大學 Felix Rauner 教授為首的,由中國、南非、瑞士、挪威等國科研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,開發建立了 COMET 職業能力模型(見圖 1-1),并在我國北京、四川和廣州等地進行了測評技術的驗證。并在金磚國家和國內競賽中多次應用。
COMET 職業能力模型由三個維度構成,分別是職業的“內容維度”、“要求維度”和 “行動維度”:
?內容維度:包括“職業定向性的任務”、“程序化的任務”、“蘊含問題的特殊任務” 和“不可預見的未知任務”四個職業工作范圍,對應四個學習范圍,即“定向和 概括性知識”、“關聯性知識”、“具體與功能性知識”和“學科系統化的深入知識”。
?能力要求維度:包括 4 個能力級別,即名義能力、功能性能力、過程性能力和整 體化的設計能力。
?行動維度:包括獲取信息、制定計劃、做出決策、實施計劃、控制和評價六個階段。
COMET 職業能力模型建立在一系列現代職業教育的理論基礎之上,如情境學習和行動導向的學習理論、多元智能和發展性任務的心理學理論、設計導向的職業教育指導 思想、從“初學者到專家”(from novice to expert)職業成長邏輯規律的專家智能理論以 及工作過程知識的工業社會學理論等(詳見本手冊所列參考文獻):
? 設計導向(Gestaltungsorientierung)思想:上世紀 80 年代由勞耐爾(F. Rauner) 提出并在德國發展起來的人文主義職業教育思想,其核心理念是:人不僅要有適 應能力,更重要的是有能力本著對社會、經濟和環境負責人的態度,參與設計未 來工作世界的發展。
行動導向教學(Handlungsorientierung):指師生共同確定行動產品來引導的教學組 織過程,學生通過主動和全面的學習,達到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相統一的學習形 式。這里的行動不僅僅是日常生活中的行動、活動或勞動,而且還是為了達到學 習目標而進行的有意識的行為。
職業能力發展的邏輯規律(Development logic):心理學家德萊福斯兄弟(H. L. Dreyfus 和 S. E. Dreyfus)在人工智能研究中提出,專業人員在“從初學者到專家” 的職業能力發展過程中分為初學者、高級初學者、有能力者、熟練者和專家五個 階段,每一個階段的知識都有特殊的形態,從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需要完成特 定的發展性任務(Developmental task)。
工作過程知識:由社會學者克魯瑟(W. Kruse)提出、由勞耐爾(F. Rauner)和費 舍爾(M. Fisher)等發展起來的職業教育理論,工作過程知識指有豐富經驗的技術 工人所特有的、與生產勞動過程相關的知識。它不僅是在工作過程中直接需要的。
區別于學科系統化的知識),而且是需要在工作過程中自我獲得的,特別需要 通過經驗性學習后,在工作經驗與理論反思間的特定關系中產生。
職業能力測評按照專業類別,以筆試形式進行,目的是評價被試的職業(認知)能力,即“完成和處理一組任務時所需要的主觀能力的潛力”。測試中,每位被試共 完成 3 項任務:測試任務卷、背景情況調查問卷和測試動機問卷。監考老師需完成教師 關于學生測試動機的問卷,即考場情況問卷。
測試任務卷是 COMET 測評的主要測試工具,為一道開放性的測試題目。測試題目 因職業的不同而異,具體案例見附錄 1。它的基礎是職業的典型工作任務,通過一個職業 及其職業描述而定,且符合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。測試題目具有足夠的復雜性和綜 合性,能體現以典型工作任務的職業工作和學習內容。能力測評考查的是“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”的能力,考生無需準備。每個專業的測試任務卷分為 A 卷、B 卷、C 卷和 D 卷,由監考教師隨機選擇發給考生,被試需要提出完成任務的解決方案,并用易于理解 的方式解釋采取該方案的理由。在解決方案中,可以利用草圖、文字描述、表格和清單 等技術語言說明,并向客戶詳細闡述其理由。測試任務是開放性的,允許學生給出不同 的答案。
參加測評的被試需填寫一份背景情況調查問卷,用于搜集和確定職業能力發展的背景條件,包括被試的背景特征、職業學校和實習實訓企業狀況(見表 1-1 所示)。背景問 卷還包括用于測量職業認同感的題項,對職業認同感的發展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的職業 承諾進行評價。
測試動機問卷用于了解被測的測試動機,涉及完成測評任務的時間、對測試任務的興趣和認識,以及付出努力的程度。
測試監考教師也要填寫一份考場情況問卷,用于了解該班級被試的測試動機和測試氛圍。
為了解釋和評價被試提供的任務解決方案,我們建立了針對 4 個能力級別的由 8 個 力指標(見圖 1-2)組成的指標體系,這 8 個指標分別是:“直觀性/展示”、“功能性”、“使 用價值導向”、“經濟性”、“企業生產流程和工作過程導向”、”社會接受度”、”環保性”和 “創造性”。
?
為了使上面的 8 項指標具有可操作性,我們為每項指標設置了 5 個觀測評分點,共40 個,這些指標都是經過心理測評技術的信度和效度驗證。如:對“直觀性展示”設置的觀測評分點為:
1)、對委托方來說,解決方案的表述是否容易理解?
2)、對專業人員來說,是否恰當地描述了解決方案?
3)、是否直觀形象地說明了任務的解決方案?(如:用圖表/用圖畫)?
4)、解決方案的層次結構是否分明? 描述解決方案的條理是否清晰?
5)、解決方案是否與專業規范或技術標準相符合?(從理論、實踐、制圖、 數學和語言)
評分者按照觀測評分點給學生的測評解決方案打分。每個觀測評分點設有“完全不符合”、“基本不符合”、“基本符合”和“完全符合”四個檔次,對應的得分為 0、1、2、 3 分。一般來說,如果解決方案里沒有提及該評分點的相關內容,則判定為“完全不符合”(即 0 分),簡單提及但沒有說明的判定為“基本不符合”(即 1 分),提及并說明怎么做的判定為“基本符合”(即 2 分),明確提及且解釋理由的則評定為“完全符合”(即 3 分)。
問題解決空間:為了確保評分能夠達到足夠高的評分者信度,評分者常常希望得到一份試題的“標 準答案”幫助其進行評分。但是由于 COMET 測評采用的是開放性題目,不可能存在這 樣一份唯一的“標準答案”,于是項目為每道試題設計了一個“問題解決空間”。 問題解決空間描述了開放性測試題目可能出現的各種解決方案,它可以提示評分者,在 按照 8 個能力指標進行評分時應重點考慮哪些方面。
呈現給每位被試的測評結果:測試完成后,每位被試不但可以得到一個能力總分和自己所處的能力級別,而且還 可以得到一份描述其職業能力特點的輪廓圖(見圖 1-3)。輪廓圖不僅展示了三個能力級 別,而且還包含了八項能力指標,顯示了能力模型的多維特征。這可以使被試清楚地了 解自己的優點和缺陷,從而明確未來的努力方向。
呈現給學校的測評結果:通過測評,學校可以了解到自己在所有參加測評的職業院校中的人才培養水平(見 圖 1-4),了解自己學生的職業能力總體狀況(見圖 1-5),了解不同班級學生職業能力水 平的差異和課程改革的效果(見圖 1-6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