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:百萬擴招:高職類型教育“突圍之戰”
《中國教育報》2019年06月28日07版
2019-06-28 16:14
閱讀
收藏
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從宏觀政策層面提出“高職教育擴招100萬人”的年度任務,作為職業教育確立“類型教育”地位的突圍之戰,其意義不言而喻。
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積極履行江蘇省首批擴招試點單位的使命,從深刻把握“任務要義”,到“整體設計”,再到“落實行動”,努力承擔起改革試驗田責任,按照可復制可推廣的要求,形成一套完備、穩定且管用的“常信方案”,扎扎實實地為高職教育的改革發展探索新路,積累經驗,以高質量高水平的擴招成效發揮示范效應。
把握任務要義 堅持4項原則
精準把握擴招的任務要義,是開展擴招工作的前提,也是落實擴招工作的必然要求。
當前,我國經濟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,需要大量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,倒逼職業教育加快改革發展,更大規模地培養培訓技術技能人才,有效支撐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。
雖然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較大規模的職業教育體系,但生源仍主要來自普通高中、職業高中、職業中專和技工學校,這使得人才選拔渠道狹窄,部分地區高職院校甚至面臨生源危機;另一方面,社會上愿意接受職業教育的退役軍人、下崗職工、農民工等,卻無法通過常規渠道進入高職院校,迫切需要高職教育敞開大門,拓寬生源。
為此,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指出,“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,既有利于緩解當前就業壓力,也是解決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戰略之舉”,并從宏觀政策層面作出戰略部署,“改革完善高職院校考試招生辦法,鼓勵更多應屆高中畢業生和退役軍人、下崗職工、農民工等報考,今年大規模擴招100萬人。”
可見,百萬擴招,既是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需求,也是中國職業院校履行服務社會職責的必然要求。發揮高職院校資源優勢,辦好面向社會、面向人人的現代職業教育,努力提高職業教育辦學質量,加快培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技術技能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,助力更多青年憑借一技之長實現人生價值,是“百萬擴招”任務的核心要義。
以此為落實擴招任務的工作原點,我校專題研討并確定了擴招的4項原則——
質量原則,百萬擴招,不應也不能僅僅追求生源數量的擴大,每名擴招生都應成為信息產業革命中有用的人才;
個性原則,不同的對象意味不同的條件,必須切合個體實際,定制招收、培養、管理的更優方案;
開放原則,生源范圍的擴大、生源性質的嬗變,更需要通過政校企合作的方式,構建多元辦學格局,共同落實人才培養任務;
彈性原則,新的生源特性尤其面向在職員工,需要打破傳統、固化的學籍、學制,向可轉換、彈性化轉變。
抓好整體設計 構建“6個一”改革路徑
對于高職院校來說,“百萬擴招”是沒有先例可循的新情況新問題,如何做好“整體設計”,并具化為改革路徑,讓“百萬擴招”由宏觀層面走向學校的微觀層面,是擴招的重點,也是難點。
為此,我校秉持“4項原則”專門成立了“兩套機構”,即作為決策層的“擴招工作領導小組”,由校長任組長,會聚相關分管領導、部門負責人和相關二級學院院長等,力求科學做好頂層設計;創新設置了作為執行層的“產業工匠學院”,進一步整合校內外的教育教學資源,采用多元辦學新機制,并結合既有的單獨招生、普高統招、對口單招等機制,全面負責退伍軍人、企業(下崗)職工、農民工等社會生源的招收、培養、管理等專項工作。“兩套機構”上下聯動,職責明確,為落實擴招任務提供了組織保障。
我校堅持“產業—就業—學業”三線并進的實踐邏輯,積極梳理常州地區及產業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需求情況,明確產業需求導向的擴招生源渠道;結合新型生源特征,設計適合的就業導向的培養培訓方案(區別于傳統生源的持續就業、終身就業導向);以擴招的新型生源培養為切入點,探索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深化改革,全面提升作為類型教育的高職人才培養質量;并將其具化為“6個一”的改革路徑——
成立“一個特區”,以學校為主,企業、協會、政府部門共同參與,組建“產業工匠學院”;
出臺“一批制度”,針對新型生源不同特征,差異化制定招生、管理、教學、實訓、就業等工作制度;
團結“一群伙伴”,除了深度合作企業外,結合不同生源對象,與相關部門、行業協會、企業主動銜接,共同實施教育教學;
組織“一批師資”,囊括了校內專任教師、從企業招聘教師、兼職教師三部分;
修訂“一組教材”,針對新型生源的不同基礎等學習特征進行內容設計;
改進“一些教法”,深度推進產教融合、嘗試開展“1+X”,豐富校企合作模式。
在“產業工匠學院”的建設上,我校采用“三步棋”戰略。其中,“聚合資源,多元辦學”是基礎,成立產業工匠學院理事會,由學校、相關行業企業、工信部門、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等及工會、商會等群團組織以及社會培訓機構共同參與,形成社會資源共同推進多元辦學的格局;“面向社會、多樣功能”是定位,對退伍軍人、企業(下崗)職工、農民工等社會人員開展招收、培養的同時,還對在校生開展職業培訓、對中小學開展勞動和職業啟蒙教育;“特區效應、綜合改革”是關鍵,針對非應屆社會生源的社會條件和就學實際,制定政策,并對教學設施、教學團隊、實訓條件等進行整合改編,通過校企合作、個性教學、彈性管理、多元評價及終身學習方式,開展人才培養。
著眼落實行動 推進5項舉措
為了確保擴招工作落地落實,我校充分發揮“產業工匠學院”這一全新育人載體,全面推進五大措施,從招生入學,直到就業,持續推進。
在生源落實上,學校創新推出“三分層”方案,重點擴大省內外普高生源、省內中職生源,穩住基本盤;著力面向退役軍人、合作企業在職員工、新型職業農民等,做好增長盤;逐步拓展到下崗失業人員,激活潛力盤。
在人才培養上,學校推出“五結合”定制培養方案,采用固定與非固定學制相結合、集中與分散學習相結合、線上線下學習相結合、體系化學習與模塊化學習相結合、校內實訓與崗位實踐相結合的培養方式,針對不同生源的學習基礎、條件與職業屬性,組合定制培養模塊,開展“1+X證書”學業評價。尤其面向社會人員,單獨制定突出崗位需求和能力提升的培養標準,開發實踐技能+綜合素養的課程體系,實行單獨編班、校外課堂、分段授課、彈性學制、單獨考核的教學安排。
值得一提的是,學校針對退役軍人,特別推出“航天北斗人才培養服務方案”,是航天軍工企業與高等職業院校在軍民融合、產教融合上的一次里程碑式的合作,優質軍工企業及其工匠進駐高職院校,直接參與課程設計、實訓實驗、教學等人才培養過程,既服務了國防科技工業發展以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,又解決了退役軍人學歷提升和就業質量問題,同時對擴招進行了積極探索。
在教學資源建設上,我校依據“一挖掘、二聯合、三協同”的步驟,充分挖掘校內資源,優化教學生活設施,補充教學管理力量;聯合兄弟院校的專業師資力量和合作企業的能工巧匠、實訓設備,全面增加協同育人教學條件的寬度和深度;協同校內各部門力量保障擴招生源培養,協同政府部門優化學校設施和資源建設,協同社會培訓機構拓展教學場所、師資和設施。
治學管理上,我校高度遵循“分類招生、分類培養、分類管理、分類評價”要求,依據不同生源對象和特點,分類制定章程、落實招生宣傳舉措;按照“五結合”原則,分類編制人才培養方案,統籌落實教學組織;按照不同學制模式,分類制定學籍和學生管理制度,針對不同生源性質,分類制定資助獎懲辦法;根據不同生源的基礎、經歷以及學習、工作特點,探索開展相關課程置換、學分認定,實施分類評價。
社會服務上,學校強調“深度參與、強化培訓、立足啟蒙”,積極引導行業企業深度參與,面向在校學生和社會成員開展職業培訓,彌補在校生“X”證書的不足,保障“1+X證書”學業評價;設計“導學”線路,面向中小學生開展勞動和職業啟蒙教育,為持續培養“大國工匠”提供新路徑。
總而言之,“百萬擴招”是高職院校義不容辭的責任與擔當,也為高職教育提供了一方大有可為的廣闊天地,高職院校當奮發有為,不辜負這個偉大時代,不錯過這個大好機遇。
(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院長 周勇)